时光为约,山水为鉴;山海相连,民心相牵。
9月23日至9月29日,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将在贵安新区永久会址举办。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也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第13年。
13年来,东盟来黔留学生人数增长近百倍,从过去的数十人发展到如今的4000余人;13年来,“十大成员联盟”“十大教育研究中心”先后成立,有效推动教育领域国际合作;13年来,中国—东盟大数据合作论坛、中国—东盟旅游形象大赛、中国—东盟医药产业论坛等论坛成功举办,交流周内涵从教育延伸至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等多个领域……
从单一的教育合作到以教育为主体的人文交流。如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成为贵州教育对外开放最重要的名片,为中国与东盟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搭建了宽广平台。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职业教育渐成对外合作重头戏。
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近年来,依托交流周平台影响力,贵州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实现了多个“零”突破,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兴产业、提风貌,贵州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面对镜头,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刚果(金)留学生杰克正用中文介绍贵定云雾贡茶。
2017年,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怀卡托国际学院成立,实现贵州高职高专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零”突破。院长武斌儒说,希望通过交流周,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贵州智慧、贵州气质的中外合作办学之路。
不仅是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院等贵州职业院校更是先后入选“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示范校,培养出越来越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与大国工匠。
“10+1”到“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开放触角不断延伸。
8月25日,在中国——白俄罗斯大学校长对话会上,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七所高校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五所高校分别签署合作协议。这不仅是中白20所高校校长之间的教育交流,更标志着贵州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从东盟“10+1”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拓展。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贵州大学正向高水平一流大学迈进。”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说,截至2019年,学校已与东盟7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和研究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交流周为学校对外开放打开了一片广阔天地。”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肖远平说,立足东盟放眼世界,学校先后与瑞士、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深化务实合作,促成了瑞士研究中心、俄语中心、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中心等教育科研合作平台建设。
目前,贵州已有40余所高校与东盟多所著名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签署的高校合作协议多达900余项。
用贵州名片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东盟友谊之花不断绽放。
体验苗族蜡染工艺、学习古法造纸技艺、表演侗族大歌……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20位国际青年,在“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中,体验了黔东南苗侗文化。
2021年,贵州省教育厅启动“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也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青少年交流品牌项目之一,项目每年将邀请至少100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到贵州开展短期交流研学,感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交流周持续深化青少年交流,开展了中国——东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东盟少儿艺术教育成果展、“文艺汇聚,彰显中国风”中华才艺展示青少年交流活动等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交流活动,助推中国与东盟青少年交流蓬勃发展,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注入不竭动力。
今年,以“知行合一,共建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教育愿景”为主题的交流周活动,必将在中国与东盟、贵州与东盟间掀起心与心交流、智慧与智慧碰撞的高潮,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教育领域命运共同体中发现未来。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长、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表示,在推动贵州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教育国际化是最容易拉近彼此之间交流,架设不同文明桥梁,实现互联互通的最有效手段,交流周连续成功举办,贵州教育逐渐打开了对东盟、对世界更加开放的大门。
(转自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