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速递 > 正文

【转】贵州日报 | 中国-东盟地理与喀斯特环境保护及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贵师大举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31 点击量:

 

中国-东盟地理与喀斯特环境保护及人才培养高端论坛现场。

贵州师范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野外考察。

 

如何开展地理环境与喀斯特生态保护,培养相关领域国际化人才?

1029日,中国-东盟地理与喀斯特环境保护及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全球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深入谈论了这个问题。

此次论坛由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贵州师范大学主办,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共有来自海内外的45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线上线下,共享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之道,促进中国与东盟人才互访与成果转移。

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肖远平在论坛上表示,贵州师范大学将充分发挥地理学这一传统优势学科的积极效能,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聚焦国际热点 开展学术研讨交流

 

参加此次论坛的有泰国亚洲理工学院、印度昌迪加尔大学、泰国皇太后大学、巴基斯坦马尔丹阿卜杜勒瓦利汗大学、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不丹森林和公园服务部、印度尼西亚加札马达大学、韩国国立江原大学等海外知名学府专家,有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南大学、云南大学、广州大学、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知名研究机构及高校学者。

在为期2天的论坛期间,海内外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贵州地理与喀斯特环境保护,看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是本次高端论坛的焦点,也是国内国际专家学者共同关心的热点。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来自亚洲理工学院的拉金德拉·谢雷斯塔教授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聚焦空间集成: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展望主题,来自北京大学的彭建教授阐释了相关理念;着眼从大湾区城际铁路系统规划看贵州铁路发展,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徐江分享了精彩观点;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作了深时数字地球框架下全球地貌制图研究的创新研究成果;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周忠发就瞄准喀斯特环境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地理学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作了分享。

特邀报告精彩纷呈,分论坛与研究生论坛讨论热烈。

在地理与喀斯特环境保护分论坛印度昌迪加尔大学的副教授阿迪马拉·纳西姆哈分享了关于南印度硬岩地区饮用灌溉地下水适宜性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评价的健康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中科院地化所研究员白晓永展开了关于大陆岩石风化与全球变化的报告,什雷斯塔、贝格、骆剑承、王伦澈、岳跃民、陈睿山等专家学者也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另一边,在地理学人才培养分论坛,广州大学教授吴志峰分享了对《地理学思想史》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印度尼西亚加札马达大学教授哈利诺分享了关于利用空间规划管理喀斯特地区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报告。

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与多个海外知名院校达成了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合作协议。有贵州师范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学术交流协议、贵州师范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术交流协议、贵州师范大学法国农业研究国际合作中心学术交流协议,还有贵州师范大学韩国国立江原大学学术合作协议、贵州师范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学术合作协议、贵州师范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学术合作协议等国际合作协议。

聚焦人才培育 建设国际一流学科

 

打开校门,走向海外。20224月,在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由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周忠发领衔、副研究员李森团队完成的农业秸秆吸附分离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项目,从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800项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斩获银奖。

相关专利不仅可促进农作物生长,还实现绿色低碳生态循环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周忠发说。

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既埋头苦干精心钻研科研成果,也真抓实干奋力拓展学科国际影响力。

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然地理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群成为贵州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群、喀斯特生态环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国家级平台团队……

学科建设成果的背后,是该院多年来瞄准喀斯特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强化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坚持不懈与奋斗。

五年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共有120人(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邀请海外专家21人(次)开展学术报告16场,参与学生累计达到1400人(次)。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宇鸾表示,学院持续加大力度培育引进高、精、尖、缺国际化人才,推动与世界喀斯特领域一流大学、一流学术大师和骨干、世界前沿研究和成果无缝对接,从而提升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

该院以贵州师范大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为依托,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卢耀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为候鸟型专家;同时邀请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担任学术大师,以及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等海外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高端人才团队,不断拓宽学术合作与人才沟通渠道,整合国内外优秀资源,推动教学科研朝着前沿化、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方向迈进。

目前,该院已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喀斯特人地系统耦合与区域发展、多源对地观测协同的生态环境监测、国土空间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喀斯特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与机制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喀斯特世界遗产和石漠化研究发文量居世界第一。

聚焦成果转化 提升服务经济能力

 

2022年,贵州师范大学联合澳门理工大学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NSFC-FDCT)项目,从西江流域澳门特区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复杂出发,关注水资源保障和水资源保护问题,形成多部门协同、多层次应对、跨区域跨体制联动的综合治理策略。

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周忠发带领的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团队深耕生态环境土壤、厚植喀斯特情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国土空间体系,助力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

2015年以来,团队开始探索喀斯特深山区、石山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与实施路径,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提供科技支撑。2017年以来,团队派驻科技人员深入贵州基层贫困地区,为全省7个县(区)、8个乡(镇)、30余个村,提供以产业扶贫为主的专业科技服务。2019年,周忠发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团队也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

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熊康宁带领的科研团队历时12年为荔波、施秉、赤水、梵净山成功入列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提供了科技支撑,助力贵州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最多的省份。

构建长期稳定的对外合作关系是关键。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与多家海内外高校携手,深化务实合作,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省内顶尖、特色鲜明。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副院长朱大运说,到2025年,学院力争建设成为能与国际同类一流学科群比肩的高水平学科,引领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转自贵州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